百合凋零(三):新的校园公共空间

Posted by LadderOperator on Friday, August 28, 2020

《百合凋零》将是我目前最长的文章,我会拆开来分为多篇成一个系列。我志不在吸引关注,做此事只是为了抛砖引玉。因而我会一次性把文章同步推出不做"连续剧",之后可能会有整理单独发一个总集目录。转发不可强求,但求有人搜索时,还能在偏僻的角落里发现这些文字。我并非专业人士,真正要明白图表背后的事实需要广泛的调研,因而本系列仅能作为抛砖引玉。若有心自己研究,我已在《百合凋零(附录):一些随笔》中简单介绍了方法并共享了部分粗处理的数据,不妨参看。

之前对于数据内容的分析,从各种方向都指向了一个问题:我们曾经的线上校园公共空间正在被淘汰

原先的小百合诸多讨论版,是各类话题、兴趣、爱好乃至各种人群的集合地,其包容性远超现在的想象。而现在,受限于各种因素,小百合都在面临着淘汰的问题。与此同时,整个南大的氛围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我想结合我的一些体会,来说明我个人认为小百合反映出的问题,以及为什么我觉得南大,至少是南大的技术爱好者们需要的一个全新的论坛。

但在阅读本文之前,希望读者可以至少有尝试使用一次小百合的经历,且能够大致阅读完前两篇内容。

过时的小百合

首先是小百合技术过时。小百合诞生的时代,网页技术远没有如今丰富,因而是基于C语言编写的核心程序。我想读者里应该不少学过C语言的朋友,可能课堂大作业写了一个数据管理系统都觉得肝疼。但小百合就这么硬生生慢慢搭起来了,好处是在那个年代可以有着不错的体验,坏处是时至今日技术维护者寥寥无几,技术上改进也很麻烦。我也在一些渠道了解过,小百合如今的维护可能只有微调。

抛开技术细节,小百合体验也已过时。现如今多媒体信息流泛滥,一个类似论坛的平台使用难以插入图片、不支持视频、甚至连文字样式都需要通过控制台颜色控制符来调整的编辑器大大降低了发帖体验(虽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小百合也可以插入代码),这是每一个使用过小百合的人可能都能体会到的。北大未名BBS早已允许插入图片、公式、附件,不仅对于一般的交流,对于较为专业的学术讨论都有裨益。

上面两者的一种结果,便是在后来一些师生相继为小百合创造了APP甚至微信小程序,希望将小百合融入移动端的时代得以焕发新生。可惜的是,这些项目随着公网开放的关闭而相继消亡。即便这些项目存活了下来,它们本质还是依赖于原先论坛的功能;暂时优化用户体验,属于治标不治本的方案。

流失的用户

**小百合技术过时、体验过时自然会让人抛弃它。**这在数据的走势里已经充分体现,本文不再复述。

隔壁的校内PT紫荆站其实处于类似的状态 (然而紫荆至少有BBCode),但是自发拥护喜爱的人群(打个广告,紫荆PT咨询QQ群:947920844)仍然存在。这和紫荆管理员们耐心友好解答问题、紫荆站资源丰富脱不开干系。

反观小百合,在封闭之后、在体验之外,还有什么核心内容吗?

前面的分析给出了可能的答案:逐年增长的沟通诉求

封闭之前,小百合的许多话题由非常日常的体育、美食、八卦、学业、求职等组成;实际的活跃量大量来自校外,会有校友回来发布就业机会、招生,回来看看学校怎么样了,或者就一些话题继续讨论。小百合上至今还藏匿着不少优美文字,但那些文字已然覆上了厚厚的灰尘。

你可能会疑问,难道是校内的这种交流太微弱了吗?

不,绝对不是。如果我们作这样的一个对应,你会发现校内的各类话题流量早在小百合公网封闭之前就已经逐渐分化了:

原先小百合的主题 新的平台、群组
笔记本维修、IT相关 IT侠群组
跳蚤市场相关 南小闲、南大家园、其他二手群
失物招领 权服侠
学校新闻 NJU助手
Linux版 LUG@NJU
八卦杂闻(各类信息) 南京大学表白墙
问题反馈、热点讨论 知乎
个人文章、评论 微信公众号
…… ……

像这样的列表可以往下延伸;很多讨论版都能找到一个对应的小QQ群或其他群组,且大多基于社团。但是与公共平台不同,依靠群组存在的小圈子具有天然的封闭性——不允许路人(非群员)以路过围观的态度去看一看其日常真实面貌,一些小众社团甚至少有人问津。针对这样的问题,目前南大社团管理采用的方法是针对新生开设社团推介群——当然,研究生在这一部分仍然缺位,但这不代表研究生没有参与的需求。

新的技术和形式,大大降低了表达的门槛、丰富了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基于社交媒体的群组模式或订阅模式(指关注)使得原先的用户也不再满足于公网封闭的小百合,流失是必然的趋势,也带来相对封闭的缺陷

为信息流引流

我在第一篇开头便说过目前来说对我个人有意义的三个具体的目的:

  • 兴趣或话题导向的线上校园公共空间

  • 学校师生的沟通平台

  • 各类信息发布的布告栏

在上一节中,第一项实质已经宣判死刑。但北大未名BBS的存在告诉我们再恢复并非不可能——即便不能完全恢复,恢复部分仍然是不错的(例如,技术类圈子的技术论坛),只是小百合现在的样子不足以支撑这样的"妄想"。

第二条、第三条则是现在确实存在的情况——但是它们真的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使命吗?

先说 “布告栏” 的性质。这一性质我一开始也没有注意到,因为发布在小百合的公告确实很难引人注意。

在我本科期间,我偶尔听见吐槽,某些院系(特别是研究生)曾经还主要用小百合发布通知、求职信息并且让学生自己去看。这对于习惯了手机端的现代生活来说,是一个非常落伍的操作。现在求职类的信息也已经有各年级就业联络员来承担,显然也是意识到了把通知发到小百合就和把名片丢进垃圾桶一样。

除了求职的信息,还有网络的信息、施工的信息等各类公告,这些信息曾四散在各种网站上,和各种犄角旮旯里的办事流程一样,网页记录的浏览数可怜。我曾经自己试着为这些通知公告写一些小爬虫脚本,以定时邮件通知自己,我相信这么做的也不止我一个人;而更有能力的校友也做了可随时更新的《南大生活指南》南哪指南项目来试图为这些信息做一个导航和梳理。

这些吐槽随着近几年南大迅猛发展的信息化建设少了很多,可同时也出现了一批自己跟不上信息化速度还停留在过去印象的人。[网站群](https://itsc.nju.edu.cn/21435/lis上——*整体更新使用统一的内容管理系统(CMS)后,集成到了webplus搜索(尽管目前还很卡慢)来提供搜索功能。同时,旧版南大APP到南京大学信息门户再到新版南大APP,ITSC没少在汇集全校信息流的事情上折腾,现在看来建设的成果其实个人觉得挺满意;但是在某些场合依然可以看见一些学校早已实现的事情被缺乏调研的人反复提出,ITSC的工作当作没看见,提出建议的质量较低。

如果读者还不够熟悉现在的信息化建设情况,我建议读者登录ehall.nju.edu.cn四处点一点,试着在南大APP的"智能问答"里面问一问,看一看信息化建设的进步,当然也最好在使用中多多为它提出更多建议,如同校长信箱里那些颇有前瞻性的建议一般。

“知乎治校"的"成功”

但对于 **“沟通平台”**而言,这似乎不是一个学校的问题,其他学校甚至比南大小百合更加极端、冷漠的校方部门回复也很多。我们不说别人,还是关注自己。

近年来多次校内热点事件,已经逐渐转向 **“知乎治校”**的模式:杜厦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事件扫码饮水机事件疫情封闭式管理事件……有的有一些不令人满意的校方回复,有的是校方约等于没有回应。最为标志的事情,是疫情封闭式管理事件被发到知乎,并且很快学校以放开出校回应了这一事件。 这乍一看是好事,似乎预示着"知乎治校"模式的胜利与可持续

我想提一提表白墙。鄙人曾热衷于表白墙,其中曾有一类相当频繁的帖子,大致是"我在自习,旁边有人吵我,我发条墙谴责"。其实大家都明白,这一类问题最有效的解决方式必然是当场交谈,化解误会——而通过表白墙谴责并不能即时传达消息解决困扰,倒是可以快速获取类似经历者的同情(当然也有人觉得不妥);更不用提老生常谈的单方描述和情况失实夸大了。在校长信箱讨论校内问题亦然,实际上把问题反映到对应的学校部门处理起来可能更有效率。那么阻止大家这么做的原因可能有什么?个人经验,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

  • 不了解行政系统,不知道向谁具体反应(缺少引导员)

  • 学校部门有消极处理的前科或令人不满的语气,导致不信任(身份不同缺少同理心)

  • 对于解决问题与陌生的相关人员接触感到麻烦甚至恐惧(缺少匿名性)

  • 回复间隔时间已经不能适应当下人们习惯的信息更新的速度(慢于期望的回应速度,最极端的是寒暑假关版)

(当然对于部分人,第一种原因也可能是遭遇了"踢皮球"。)

综合看下来,除了第三条必然无法更改,其余的其实和多年以前只差一个联系学校和师生的桥梁——或许是版务,或许是助理。第三条也绝非完全的坏事,这取决于具体学校怎么对待此类问题——当然,直接邀请去办公室喝茶要求删除是最愚蠢的做法。

前面我们做了部分数据分析,已经知道对校内问题的反映需求正在逐步增长。在这样的趋势下不满势必会越来越多——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小百合的使用体验、现今的校长信箱回复其实不那么令人满意。

于是,大家开始寻求微博、知乎等平台的帮助,希望借助校外的舆论力量。有一些同学说,“如果不是校长信箱没有声音,谁会愿意知乎治校呢?“我部分认同这句话,但仅限于当前的事件——事实上我目睹的几次事件,知乎的讨论相比小百合几乎是同步甚至更早发生的。

我个人认为无需这句话的辩护,其实现在大家对于此类问题的诉求早已越过了校长信箱,知乎等平台成为了新的"校长信箱”。这样的好处很明显:迅速获取关注,并且能够在社会形象上对学校形成压力从而促使问题更快解决。但它也有相应的坏处:道听途说的内容会被吃瓜路人疯传、添油加醋的"实锤"被当真,一些印象此时会在接触信息的部分人脑中固结,并且深刻影响之后对校内其它事件的看法,使得面对类似事件时更容易预设"无法沟通"的立场而放弃可以做的改进。

因此,“知乎治校"就这一件事而言看起来是"成功"了,却开了另一个坏头:只需要一个匿名提问就可以把一些事实并未清楚的内容发布,并且迅速获取社会关注,甚至还能直接达到目的。这样无异于校方直接告诉所有人"你们闹到知乎我们就看了”,而这正是该事件之后许多同学的真实想法,更是对"校长信箱"制度的一次官方讽刺。

可惜,我们真正要关注的绝非知乎和校长信箱更应该用谁的问题,上面关于"知乎治校"的讨论也不能说谁就一定对——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问题是,无论校长信箱也好,无论知乎也好,等一次事件平息后,它是否带来了更加长远的改变?还是大家都一时满足然后忘了?

**如果是后者,那发在哪都没有太大区别。**几年围观下来,确实又是后者为多。这并非大家记忆力真的衰退了,而是作为"学生"这个群体,我们是有不同年级的人组成的;我们会毕业,毕业会带走回忆,鲜有人会长期关注,可能也就只有几个不错的校园媒体公众号和我这种呆在南大很久的老咸鱼会注意一下。

如果可能的话,我觉得类似GitHub中Issue的模式(国内可以看语雀的反馈区)或者网络公开问政类似的形式就很好,可惜小百合是无法支持这样的形式的,而新的南大网上办事大厅(前面说的ehall)倒是有希望能做到这样。有校友也提出过可以增加"顶"和"踩"来反映大家的看法,我想最好再加上要求评论的理由,这样可以给不同的人以丰富的参考。

NJU MEMORY计划

感慨于校长信箱资料缺失之严重,带着对现今泛滥的"各扫自家门前雪"心理的惋惜,我又抽空做了一件事。根据校长信箱的活跃数据、分词分析,我大致整理了一些近年有影响的事件,将它们做成了一条时间线:

https://ladderoperator.github.io/NJU_Memory/

其项目地址在:

https://github.com/LadderOperator/NJU_Memory

我在每件事情预设了四个部分:事件起因、正方观点、反方观点和处理结果。第一步我已踏出,我希望有人可以真的履行他们"不会忘记"的诺言并付诸行动,在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可以留下自己的思考,为晚辈们提供一个可以借鉴过去、为学校长期建议的资料。

这里的事件远非我们真正经历过的,这在《百合凋零(二):校长信箱变迁》中也已说明,因此仍然缺失很多信息。

我或许会随缘维护添加之后的一些事情,但是不一定可以坚持下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GitHub见,随时接受更新。

为什么需要论坛

现在回到线上校园公共空间的话题。上面絮絮叨叨可能说了不少关于校内舆论与沟通的问题,其实我对于此类问题并没有很完整的思考,较为零碎。下面是我重新关注小百合的另一个原因。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在IT侠呆过很久,我在这个组织里收获了很多

(特别是女朋友),也通过社团面临的诸多困难逐渐开始思考技术类社团或组织的一些共性问题。下面便是我对为什么仍然需要论坛的思考。

IT侠的尝试

在一开始,请容许我简单复述一下这几年IT侠作为一个技术类社团,为能够持续发展做的尝试。

起初,IT侠在几年前在仙林和鼓楼各自开设在线互助群,以方便一些小问题求助的同学能够及时被解答,同时可以方便部分同学快速联系到我们。此外,我们也希望能吸引更多大神或久病成医的同学来参与讨论或解答来提升整体的水平。鼓楼的群一开始是微信群形式,但是微信群并不是一个适合宣传、管理的群,因而在2018年我们完成了互助群的迁移,基本转为QQ群以服务在校的师生。

QQ互助群的发展一开始确实方便了联系,但是也带来了其他问题。随着群内成员增多,我们发现大量问题都是重复的,且提问不准确会导致低效沟通,也有网络上质量堪忧的教程误导大家。因此在2018年下半年我们开始利用腾讯文档收集群内常见问题以归档,也就是《IT侠在线互助问题集》的前身。腾讯文档的编辑虽然很方便,但是格式非常容易混乱,且不适合转移到其他平台。

恰逢社团有同学提出QQ机器人客服的设想,我们开始寻求一个平台,希望它既能像Word一样所见即所得,又能支持Markdown编辑,最好还有比较丰富的API接口,允许开放访问。其实我们可以用GitHub等平台(事实上我们也有这样的博客),但考虑访问速度的因素,我们在几大文档中反复比较——最后选择了语雀文档。

在我们将原始的腾讯文档搬运至语雀文档版本的IT侠文档共享计划之后,我们又对其精心编排使其拥有还不错的可读性。通过语雀的API,几位社员完成了购机推荐BOT的开发与QQ群内教程搜索的功能。

至此,我们的技术支持似乎已经达到了相当完善的程度,但真正的问题在这个时候暴露了出来。

IT侠遭遇的问题

IT侠在QQ互助群里产生过不少次矛盾,我本人也经常发生争执,甚至和内部成员也会争执。争执的根本问题在于,有人认为互助QQ群解不解答问题不重要,关键是需要群里其乐融融;而我认为,保持氛围的友好和提高解答效率并不矛盾,主要的问题出在群内真正具备解答热情且靠谱(我们有常见问题的标准解法)人远远不及看起来在水群的人多

事实上,在IT侠的在线互助群里,解答的主力曾经基本是被认为比较暴躁的几个人。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最急别人所急的恰好也是这几个人。但我反思了一段时间,我认为这是可以避免的,问题出在了回复频率上——短时间大量几乎重复的问题对于同一个解答者来说是一个非常令人厌烦的事情,而解答者若提供教程,不少人并没有认真去遵照着做。与其想控制某些确实能解答问题但容易暴躁的人发言,不如去提高平均水平让更多人来说话。若多数解答者态度好又有解答问题的能力(不要求能多多少,至少能比较认真解决了常见小问题不会误导别人),前面所说的暴躁的情况自然会减少。此外,在一个线上提问的开头,一个人提问时另一个解答者很容易被指名回答(管理员被一通乱@),这对解答者来说就如同无偿做事还被"翻牌子”,次数多了非常介意。当处在解答过程中,常常也有人因为你没有及时回复他而开始阴阳怪气,或者帮助解答的人还在等回复,对方一声不吭就突然没有声音了。在线上聊天中,这样的"会话"过程很容易被默认为即时的,而且随着后续其他聊天打断再次接上较为麻烦。这是线上互助群中即时聊天带来的问题。

此外,一般对于复杂问题,光是描述就需要很多字、需要图片甚至视频、代码,而在QQ群内这会被划分为多条消息。原先可以完整的描述会被打散,解答者的回复也很难突出重点。若消息过长,会导致刷屏;若多人提问,群聊会出现多个频道,解答者应接不暇。这是线上互助群中格式限制带来的问题。

上述并不是最核心的问题。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多数人不习惯脱离群聊之后,单独为群聊内容归档。《IT侠在线互助问题集》基本只有几个人参与撰写和维护,目前已经积攒了相当可观的知识库,至少能应对南大校内多数常见的计算机问题。然而这些问题都来自于群聊里特意收集的内容,很多是我们东拼西凑某类问题的多个情况,觉得时机成熟了可以成文而写就。就群聊聊天记录来说,复盘之前的解答过程是很费力的事情,多数情况全靠记忆力。

在线互助群也有着在本篇一开始所说的问题——群聊具有封闭性,自然地排除了路人的存在。IT侠起源于小百合的Notebook版,彼时所有问题都是对全站开放的,时至2020年该版也有少量发帖提问的人,下面有一些非社团的提问。进入QQ在线群之后,这样的"偶遇"代价变大,而且为了阻拦某些广告小号我们的审核较为严格,无疑也增大了进群门槛。

由于小百合的没落,当年小百合上不少技术话题的讨论版在如今也细分出各种社团和组织,本人有幸混迹其中,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怎么换个群还是你们"。没错,这些技术类群组零零散散有很多,但是追究起来活跃的人也就是少数几个。这些群组的话题有时也互相交叉甚至重复,明明是一个主题下的话题,最终被分裂为多个群组,活跃度也相应地被分散了

新的论坛?

综上五个方面,我想了大概一年多如何破解。或许其他社团也有类似的问题。

当我前不久在某售后论坛开始"兴风作浪"的时候,我恍然大悟,其实可能最佳形式一直在眼皮底下,只是大家从未意识到,即便意识到了也少有人愿意去做。

我现在认为,技术类社团们如要打破现在的窘境仍然需要一个论坛,并且这个论坛也可以整合校内各处如正版软件、紫荆站、南大Git等资源到友链。论坛兼具以下特征:

  • 论坛本身并非即时的回复,可以做到"发完-退出-等消息-上线查看"的流程而不怕被水群信息淹没。

  • 论坛的交流本身跟随帖子和回复一起会自动归档

  • 论坛的格式可以支持更加完整丰富的交流

  • 论坛可以集中活跃人群就类似主题进行讨论

  • 论坛自有开放性,可以让习惯于自己熟悉话题的人"破圈",路人参与的门槛低和步骤少,便于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因此,小百合的凋零是一件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不论技术社团,其他类型的社团和组织也可能需要这样一个平台。光依赖推介群的一时喧闹和第二课堂那沉闷的活动标题,只会把诸多社团藏在小圈子里,也只会增加同学们进入社团自设的心里门槛。事实上,我时常在好不容易找到某些社群的联系方式后,加入他们才发现这些群体并非我看见的那么单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论坛的存在仍有意义,我认为此时恰好是一个破旧立新的时候了。不久前,我意外知道了华南师大的一个技术社区0xFFFF,类似著名的超理论坛,利用已经较为成熟的框架来搭建新的论坛不妨也是一种尝试。

结语

这是我画的一个"大饼",但我本人已经没有什么力气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去做这样一件事了。

我希望我写下的这一切都能为迈向雄伟的南大的道路上铺就一块毫不起眼的地砖;

我也衷心希望小百合能够直面它的秋天,

来为下一个花期积蓄力量。